淮北理工学院“星火耕梦”实践团队赴安徽六安开展茶文化实践以青春之力传承非遗薪火

为深入推进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7月2日早上7点半,淮北理工学院“星火耕梦”小队赴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,开展以“探寻瓜片匠心,传承千年茶韵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,近距离感悟六安瓜片的非遗魅力与文化底蕴。

一、沉浸式体验手工制茶 感悟匠心传承的温度

实践首站聚焦六安瓜片手工制茶工坊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、中国制茶大师武卫权为团队系统讲解了这一“中国绿茶中唯一无芽无梗茶叶”的独特工艺。从谷雨前后“开面”采摘的严苛标准—只选取第 2、3 片成熟叶,到“炒生锅、炒熟锅、拉毛火”等核心工序,大师细致拆解了每一步对品质的影响:“生锅 150℃高温杀青,2分钟内要炒至叶软翠绿;炒熟锅降至 100℃,每3分钟翻动一次,让茶叶呈现独特片状;拉毛火更是关键,竹笼炭火间抬拉翻动,讲究‘快准稳’,才能逼出那股醇厚栗香。”

在大师武卫权的指导下,同学们相继尝试“拉毛火”工序,在高温炙烤中体会火候把控的精妙,在反复练习中感受 “看似简单却藏着千锤百炼” 的匠心。

二、零距离学习茶艺冲泡 品味茶文化的雅韵

离开制茶工坊,团队来到茶艺展示区,国家级茶艺师以“一杯瓜片见匠心”为主题,展开了一场生动的茶艺教学。从 85℃水温的精准把控,到“高冲低斟”的注水手法,再到“摇香醒茶”的细腻动作,茶艺师将泡茶过程演绎成融合视觉、嗅觉与味觉的艺术盛宴。

“六安瓜片冲泡后,叶片会在杯中缓缓舒展,墨绿中透着光泽,香气从清幽渐转醇厚。”在茶艺师的指导下,同学们依次练习注水、出汤,当第一杯茶汤入口,鲜爽回甘的滋味瞬间蔓延,配合着弥漫的茶香,大家直观理解了“色绿、香高、味甘、形美”的品质标准。

团队成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:“茶艺不仅是技术,更是对生活的热爱。当亲手泡出的茶汤得到认可时,我突然明白,茶文化的传承,就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里。”

三、探访茶文化博物馆 追溯千年茶脉渊源

随后团队来到了六安瓜片茶文化博物馆。馆内通过丰富的实物展品、图文展板、多媒体互动装置,系统展现了六安瓜片从起源到发展的完整历程。从明清时期的茶器茶具,到记载瓜片作为贡品的历史文献;从不同年代的采摘工具、制茶器具,到现代的茶叶检测设备,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六安瓜片的岁月故事。

在“历史溯源”展区,武大师详细介绍了六安瓜片名称的由来,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迁。展板上清晰展示了六安瓜片从民间饮品到成为皇室贡品的发展轨迹,让同学们了解到这一茶叶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。在“地理环境”展区,直观呈现了六安独特的山水地貌、土壤条件和气候特征,揭示了为何只有这片土地能孕育出六安瓜片的独特品质—这里的自然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,是六安瓜片形成独特风味的“天然密码”。

四、深度解读历史与标准 明晰传承创新的方向

在实践活动的座谈环节,武大师以深厚的行业积淀。介绍了六安瓜片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,彼时因其独特的品质被列为“贡品”,专供皇室享用。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,六安瓜片凭借“无芽无梗、滋味醇厚”的特性,从众多茶叶中脱颖而出,成为彰显地方特色的“名片”。并为“星火耕梦”团队成员系统梳理了六安瓜片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,让同学们对这一“世界唯一单叶片茶”有了更立体的认知。随着时代变迁,这一传统工艺在民间匠人手中代代相传,历经战火与市场浪潮的考验,始终保持着核心技艺的完整性,最终在当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完成了从“小众贡品”到“大众认可的优质绿茶”的蜕变。

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,是淮北理工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深化实践育人工作的生动实践。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深度交流,同学们不仅近距离触摸到传统工艺的温度,更明晰了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。学校将持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,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扎根大地的实践中增长才干,在传承文化的使命中绽放青春光彩。

(供稿:淮北理工学院 “星火耕梦” 三下乡暑期实践小队 | 文:潘康乐 王锺玉 图:“星火耕梦”实践小队|日期:2025年7月15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