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耘太行助振兴,红土深耕谱新篇——中财大青年学子赴山西省武乡县开展实践活动

“五谷者,万民之命,国之重宝。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乡村产业,强调“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,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构建乡村产业体系,实现产业兴旺”。作为革命老区和全国优质小米核心产区,山西省武乡县近年来依托小米全产业链建设,探索出“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的联农带农模式,巩固拓展脱贫成果。

今年暑期,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“青耘太行实践队”走进武乡,聚焦当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羊肥小米公司,通过实地调研、直播带货与校地交流等方式,深入探寻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。

产业调研探路径 数字赋能绘蓝图

在羊肥小米产业园,实践队员走进加工观光车间、基地数据中心、百谷园科研基地,感受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融合。自动化生产线上,金黄谷粒经过筛选、碾磨与包装,成为优质农产品;智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土壤墒情与气象变化,为精准种植提供科学支撑。

团队成员参观基地数据中心

团队成员参观加工观光车间

羊肥小米公司入选由人民日报社、国务院扶贫办指导的“第三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”“消费扶贫”优秀案例,其立足武乡优质小米资源,通过村集体纽带与农户合作,严把品质关,探索出“谷子银行”等创新机制,解决农户储存和价格波动问题;同时通过深加工与菌菇产业延伸产业链,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品种改良,构建“有机种植+科研育种+托管服务”的完整生态,通过品牌溢价、产业链延伸、数字赋能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。

这一系列探索,不仅让农民真正实现“靠产业脱贫,靠产业致富”,也为小杂粮产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样本。

实践队在百谷园科技示范基地合影

电商赋能促振兴 青春脉动“新赛道”

青春活力,在数字浪潮中激荡。在“山西晋皇杂粮店”的直播间,队员们轮番化身带货主播,结合学习的专业话术与预演策略,将羊肥小米的生态种植理念、品牌故事和产业优势介绍给更多消费者,“武乡小米,粒粒饱满,粥香绵长!”传统的小杂粮产品借助电商快车,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这不仅是“数字赋能乡村振兴”的生动实践,也展现出青年力量在农产品推广中的独特潜能。

团队成员直播带货现场

村企联建促共赢 校地合作聚合力

在兴盛垴村,驻村干部从乡村治理的视角描绘了“村企联建”带来的深刻变迁: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,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,企业反哺村集体,开通免费公交,拉近城乡距离。村企双赢格局正在逐步形成。但当地也面临地域偏远、同质化严重、游客数量有限等挑战,迫切需要创新文旅模式,打造差异化特色。实践队建议利用数字媒体宣传、大学生创意策划以及跨区域合作,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,推动农文旅融合走出新路子。

团队成员与兴盛垴村干部深度交流

兴盛垴村干部带领队员参观农村新貌    团队成员与兴盛垴干部合影

校地合作,青春聚力绘新篇。在与共青团武乡县委员会、县组织部、县农业农村局、乡村振兴股、县文旅局等部门的座谈会上,队员们系统性地了解了当地乡村振兴举措:补贴、博士工作站等人才政策筑巢引凤,大学生回引计划留任率高达87.3%,部分优秀青年已进入村两委班子;“人才+项目”模式着力培育本土青年力量;推动小米、梅杏等特色产业与红色文旅深度融合,延伸产业链条。

自2021年深化的省校合作为校地协同、青年持续助力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地方干部热切期待青年学子发挥所长,通过新媒体助力宣传推广、提供金融政策建议,为乡村振兴新方案贡献智慧。

图为团队成员与武乡县县相关领导开展座谈

红色熏陶忆初心 精神洗礼筑根基

“太行精神,光耀千秋。”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,朱德用过的望远镜、彭德怀签署的作战命令、布满补丁的草鞋,承载着“小米加步枪”的红色记忆。大型实景剧《太行山上》则以天地为幕,声光交织,再现了太行军民气壮山河的英勇史诗。队员们深切体会到,当年支撑八路军的正是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的精神力量。这份精神,在今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依旧是的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团队成员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

团队成员观看大型实景演艺《太行山上》

青耘太行助振兴,红土深耕谱新篇。从智慧车间到电商云端,从村企联建到红色熏陶,“青耘太行”之行呈现出一幅传统根脉与现代活力交融共生的振兴画卷。当青春智慧邂逅热土担当,一粒小米串联起的不仅是三产融合的产业链条,更是乡土中国在时代大潮中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。(作者:王紫涵)